青海“虚拟公物仓”真心提实效


青海省财政厅正在探索建立“虚拟公物仓”,利用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公物仓管理平台,专门登记各单位的闲置、超标准配置等资产,实物资产则由各单位统一保管,财政部门负责线上调剂调配。

目前,青海省直各行政事业单位正在对本单位资产进行清查摸底,将闲置、超标准配置等资产录入“虚拟公物仓”,便于有效管理和使用。


“公物仓”应运而生

青海省财政厅副厅长周宁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说:“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系统平台,搭建‘虚拟公物仓’并完善相关制度,旨在把分散在部门单位管理使用的资产资源有效集成、监管起来,综合运用调剂分配、共享共用、处置变卖等方式,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资产配置,发挥资产管理反哺效能。”

当前,进一步做优资产增量、盘活资产存量成为政府“过紧日子”和老百姓“过好日子”的重要举措。为此,青海省财政厅紧密结合省情,与审计部门协同联动,积极整改落实,优化资源配置,开创资产管理新局。

同时,结合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的出台,青海省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将资产管理嵌入到预算管理,优化资产配置预算编报、审核和批复流程,对超标准、超范围的购置申请坚决予以核减,从源头上提高资产配置科学性、合理性,总体上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调剂使用。

截至2020年底,青海全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达4127.65亿元,占全省国有资产的30.91%。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价值量不断扩大,对资产管理的制度、方法和具体实施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结合青海省的具体情况来看,资产范围广、分布散,在此背景下要以最低成本、最高效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调拨,就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探索公物仓管理模式。‘虚拟公物仓’也应运而生。”周宁说,借助先进技术对设备设施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数据采集,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共享共用,一方面能解决实体仓占地面积大、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另一方面能有效利用资产系统数据,与资产配置预算申报审批相结合,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

搭平台建通道

青海省财政厅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着手研究建立符合本省实际的“公物仓”,对优化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推进固定资产在部门或单位内调剂共享和跨部门、跨级次的共享共用作出相关规定。

同时,省财政厅组织有关人员,赴多个省市实地调研,了解相对成熟的做法和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比了不同省、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行、调拨调剂情况,综合考虑我们的条件和需求,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最终确定建立‘虚拟公物仓’。”青海省财政厅资产处相关负责人说,这样既能满足青海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拨需求,又节省实体仓必要的租赁管理费用。

随后,青海省财政厅便有序开展“虚拟公物仓”平台的测试搭建、操作手册的编制拟定等工作,同时指导市(州)、县开展公物仓建设和资产盘活工作,为财政、各行政事业单位顺畅使用该系统建立“绿色通道”。

“入仓”“出仓”共享共用

“虚拟公物仓”依托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主要通过“入仓管理”和“出仓管理”实现资产的共享共用。

据青海省财政厅资产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入仓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将本单位闲置、超标准配置以及大型会议、活动、临时机构在其工作任务完成后处于闲置状态的资产放入“虚拟公物仓”的过程。基层单位提出“入仓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无误后提交财政部门审批,财政部门审批完成后将该批资产完成入仓。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公物仓卡片管理”功能,可以查询到该批资产的具体情况。

“出仓管理”是指基层单位通过“公物仓卡片管理”功能查找本单位需要的资产,并提交“无偿调拨申请”,在经过线下审核审批完成后,调出单位根据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完成“无偿调拨申请审核”,再经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资产调出单位进行调出资产的处置下账工作,调入方进行调入资产接收入账工作。

“虚拟公物仓”改革建立健全了通用资产配置、处置、使用的联动机制。

“这就要求部门提出资产配置需求时,优先考虑公物仓,凡是公物仓能够调剂使用的资产不得另行购置。”周宁说,并且要严格审核资产处置事项,认真甄别资产实物状况,对于已批准同意处置但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应收回“公物仓”,继续调剂使用,以便充分发挥资产使用价值。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建立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绩效考核评价,对资产使用、出租、出借等处置行为实行有效监控,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预决算管理的对接,发挥单位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周宁说。

来源:<中国会计报>9月17日第4版  作者:何欣哲  



联系我们,获取更多资讯